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8月號

修身:忠恕之推衍

上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8月號

修身:忠恕之推衍

上一篇講到忠恕之實行。恕之實行,在消極方面為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恕之推衍,在積極方面為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人有苦難時最需要的,莫過於同情:仁,惻隱之心。人有委屈或不能勝時最需要的,莫過於正義與扶助:義,羞惡之心。人有利益衝突而爭執不下時最需要的,莫過於尊重他人與互相讓步:禮,恭敬之心、辭讓之心。人有問題不能解決時最需要的,莫過於有公是公非:智,是非之心。仁義禮智為人人固有之天性,不事外求,用以為人,反求諸己即得之。人若能由此四端擴而充之,則待人以仁,行正路以義,行為有禮作為準繩, 動向有智作為指針,有所為有所不為,則無往而不合乎忠恕之道。

仁:惻隱之心。惻隱即不忍,即同情。由仁發揮之,則為博愛;到極致,則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。同情之對象,小之對個人,大之對全體社會。由惻隱之心發端,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 下,皆為同情心之擴展。故曰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」

義:羞惡之心。羞惡即所謂之正義感,羞則行己有恥,有所不為。義為為人之正道,見義勇為,樂善不倦,去其所不為不欲者,則所剩下自屬應為應欲者矣。孟子曰:「無為其所不為,物欲其所不欲,如此而已矣。」

禮:恭敬辭讓之心。為對長者或賢者內心尊敬或欽佩之表示。尊重來自於個人德業日進,眾人德業皆進而成為互相尊重, 則社會秩序自然會維持。故曰:「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」

智:是非之心。格物致知之目的為誠意,而意能否誠,首要在明辨是非,辨善惡而能善善惡惡,擇善固執。誠與明互為累積,互為因果。故曰:「誠則明,明則誠。」 孟子曰:「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」仁義禮智為人人固有之天性,人若能應用仁義禮智之本性四端於人,則人必然也以仁義禮智相待。仁義禮智為人與人之間相處之大道, 故曰:「修身以道。」而大道達到則相處自然通達,故曰:「修己以安人。」修己的目的除了提升自我,亦立己立人,達己達人;忠恕者,推己及人,視人如己。 立志好善克己復禮忠恕為修身之方法,皆須智勇兼備,力行以赴,故子曰:「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,乃至修身為修己之道,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, 均是由修身開始。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—《大 學》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